无障碍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霍城县微博 |
 网站首页   走进霍城   新闻中心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政民互动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发展规划
霍城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索引号: 010345117/2024-00246 公开目录: 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 2024-09-12
主题词: 发布机构: 文    号:
是否有效:
 

霍城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前  

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第二次、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和《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1987号)要求,根据自治区党委和伊犁州党委统一部署,落实全国、自治区、州直国土空间规划,加快建立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编制《霍城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霍城县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

规划范围为霍城县全部行政辖区范围,包括县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35年,近期为2025年,目标年为2035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第一章  现状基础与风险识别

第一节 现状特征与核心问题

霍城县位于伊犁河谷西北部,全县地势北高南低,地形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形成“山地—丘陵—平原—谷地—沙漠”的自然地理格局区位优势明显,较为方便的铁路、高等级公路穿境而过是伊犁河谷重要交通节点境内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旅游资源多元,历史文化独具魅力产业优势凸显,新型工业化快速推进。但与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要求相比,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仍然面临城空间格局有待优化、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和治理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

第二节 机遇与挑战

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出发,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给予了一系列特殊政策,给霍城县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新疆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培育乌鲁木齐都市圈,构建北疆城市带,打造南疆城市群,霍城县作为具有发展潜力的小城市是北疆城市带的重要节点,更要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大机遇。伊犁州不仅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重要支点,也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和中欧班列国内出境地,是我国连接中亚、西亚和欧洲最便捷的通道,霍城县应积极响应“两霍两伊”一体化战略,充分发挥霍城经济开发区毗邻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霍尔果斯片区的区位和政策优势,形成开发与保护并举的国土空间新格局。

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也面临全球变暖趋势持续极端气候事件增多人口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后备资源不足制约资源保护和空间拓展等问题。发展环境变化一方面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对霍城县国土空间保护利用带来新的挑战。

第二章  目标定位与空间战略

第一节 总体定位

城市性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听取自治区和兵团工作汇报时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立足将霍城县建设成为两霍两伊一体化发展区重要支点城市、新疆综合交通次枢纽中心城市、新疆文化旅游城市、宜居宜业的魅力城市。

城市核心功能定位将霍城县打造为中国薰衣草产业基地、全疆地区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伊犁河谷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新疆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

第二节 发展目标

精准落实上位规划战略要求,深度融入新疆、伊犁州发展格局,积极对接实施“两霍两伊一体化”发展战略,主动衔接“十四五”规划指引,加快与周边县(市)及兵团等地的战略合作,充分发挥霍城县自身区位、资源、环境优势,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向西对外开放的桥头堡。

2025霍城县工业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县域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提升,围绕惠远古城,芳香霍城打造独特城市名片,城市知名度全面提升。

2035成为两霍两伊一体化发展战略重要支点,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带头作用凸显,公共服务体系和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旅游特色突出,游客吸引力增强。

2050全面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向西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丝绸之路旅游文化名城。

第三节 空间战略

粮食安全战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空间有落位、质量有提高,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加强全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与质量建设,优先在永久基本农田上开展国土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

生态优先战略落实自治区生态功能区划保护要求,理顺自然保护地体系,严格保护科古琴山自然风景区等生态重点地区。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把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维护生态平衡的控制线、保障生态安全的警戒线、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快矿山修复工程。

区域协同战略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链接口岸资源。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融入“新亚欧大陆桥”,参与全球产业分工,融入到国家向西开放的总体布局中。积极响应“两霍两伊”一体化战略,发挥霍城县区域重要职能,加强与周边县市在产业分工、资源开发等的协同合作强化区域功能整合,构筑两霍两伊一体化发展协作通道。

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围绕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两霍两伊一体化发展战略八大产业集群建设,依托资源禀赋和地缘优势,以及机场建设和霍尔果斯自贸试验区获批成立等机遇,加快推进煤炭煤电煤化工产业、绿色矿业产业、纺织服装产业、绿色有机果蔬产业、有机粮油产业、优质畜产品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智慧文旅产业、现代商贸物流产业“7+1+1”产业集群建设步伐和23条产业链逐步成型。

城乡融合发展战略挖掘霍城县景观风貌要素,以蓝绿空间为本底,将山水生态特征作为霍城县城乡建设发展的底色,营造城市与自然有机交融、互相呼应的美丽人居图景加强城乡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引导各乡镇多元化、特色化发展,注重城镇品质提升;着力完善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体系与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助力乡村振兴实现产业功能、基础设施、城乡治理一体化。

第三章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第一节 三条控制线及其他控制线

筑牢国土空间底线2035年,霍城县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91.01平方千米(73.65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405.07平方千米(60.76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344.32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30倍以内。明确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划定洪涝等风险控制线,落实战略性矿产资源、历史文化保护等安全保障空间,全面锚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

第二节 主体功能区

落实县级主体功能分区。衔接落实自治区、伊犁州直对霍城县主体功能定位,确定霍城县主体功能定位为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

细化乡镇主体功能分区。落实自治区、伊犁州直乡镇主体功能区定位,以乡镇行政区为单元细化主体功能区类型。将3个乡镇纳入农产品主产区管理,发挥都市近郊、特色农产品生产优势;将4个乡镇纳入重点生态功能区管理,发挥生态服务功能,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将2个乡镇纳入城市化地区管理,发挥就地就近城镇化的作用。

实施叠加功能区名录管理。在主体功能分区基础上,统筹保障能源安全、边疆安全和文化安全,明确能源资源富集区、边境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区三类叠加功能类型,纳入名录管理。其中,能源资源富集区4个,边境地区10个,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区1个。

第三节 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落实自治区、伊犁州直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主体功能分区要求,以安全和开放为重点,严守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底线,构建一屏、一廊、心、两轴、三区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一屏:为科古琴山生态保护屏障。以天山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保护为重点。

一廊:为伊犁河生态保护廊道。以伊犁河谷流域河岸带水土保持生态保护为重点。

心:为中心城区(水定镇和兰干镇)政治和文化中心,清水河镇经济和商贸物流中心中心城区是全县供给公共服务的核心区域,清水河镇是全县产业集聚商贸物流的重点区域。

两轴:依托218国道和清伊高速公路形成的城镇发展主轴,以及依托以312国道和连霍高速公路形成的城镇发展次轴。

三区:北部山区生态涵养区、中部平原农田防护区、西南部沙漠防风固沙区。

第四节 规划分区和用途结构

统筹划定国土空间规划分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和空间治理要求,遵循全域全覆盖、不交叉、不重叠的原则,在县域层面统筹划定农田保护区、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城镇发展区、乡村发展区、矿产能源发展区等六类一级规划分区,指导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

农田保护区主导用途为农业生产,从严管控非农建设占用永久基本农田,鼓励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国土综合整治,提高永久基本农田质量。

生态保护区实行最严格的准入制度,严禁任何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变原国土用途。严格控制区内原有的村庄、工矿等建设行为,并根据实际发展需要引导逐步退出。

生态控制区原则上限制各类新增加的开发建设行为以及种植、养殖活动,不得擅自改变地形地貌及其他自然生态环境原有状态。根据对生态功能造成的影响确定是否退出,其中造成明显影响的逐步有序退出,不造成明显影响的可采取依法依规进行相应调整,并允许适度开展观光、旅游、科研、教育等活动。

城镇发展区重点实行“详细规划+规划许可”的管制方式进行城镇开发和集中建设。

乡村发展区以促进农业和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导向,村庄建设用地和各类配套设施用地按照户均村庄建设用地指标进行管控;村庄建设必须按照法定村庄规划实施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允许农业和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及其配套设施建设,以及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而进行的村庄建设与整治。

矿产能源发展区要合理调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量,严格矿产开发准入条件,强化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积极开展矿山生态修复。

国土空间用途结构优化严格保护耕地,保障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加大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力度以及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建设用地内部结构,控制总量、优化增量、盘活存量、用好流量、提高质量,优先保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保障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求,满足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客观需求,适度保障城镇建设和乡村振兴用地需求落实生态保护红线任务,以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为基础,围绕生态保护格局构建目标,优先保障生态保护空间和生态修复空间用地需求。

第四章  农业空间

第一节 耕地保护

强化耕地三位一体保护强化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稳定优质耕地布局,提升农田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上位下达的耕地保护任务,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实行指标分解,下位规划应予以严格落实。

严格执行建设占用耕地补偿制度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度,将耕地保护责任层层落实到各级地方政府按照先补后占、以补定占、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要求,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严格落实耕地进出平衡制度严格管控一般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实行耕地年度进出平衡,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的,通过统筹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整治为耕地等方式,补足同等数量、质量的可以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

严控耕地种植用途管控,防止非农化、非粮化加强规划管控,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高质量耕地。按照建设用地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原则,合理利用耕地资源,防止耕地非农化;引导农用结构向有利于增加耕地方向调整,防止耕地非粮化

加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以永久基本农田为基础,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高标准农田,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

耕地补充和战略储备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退化土地修复、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等措施,逐步提升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全面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在已有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成果基础上,将已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范围外,实施过土地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条件提质增效、规模较大集中连片,有良好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已划入两区的优质耕地优先划入储备区。

第二节 农业空间布局

统筹考虑城乡产业发展,按照有利生产、保护生态、突出特色的要求,发挥区域优势,科学规划县域农业乡村布局,积极推进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多模式打造,加快构建标准原料基地、集约加工转化、市场流通服务、紧密利益联结于一体的乡村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形成四区、一基地农业发展格局。

四区:以伊犁国家农业科技产业园、霍城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依托,促进农业生产现代化、规模化、基地化建设;打造粮食种植区、薰衣草种植区、特色林果种植区、现代畜牧养殖区,确保县域粮食安全,发挥农业产业优势。

一基地:以霍城经济开发区和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清水河配套园区为依托,布局打造进境粮食精深加工及出口基地;薰衣草香料生产;甜叶菊、葡萄籽等植物提取;黄元帅、野樱桃李等果品加工;红花、贝母、黄芪等中草药加工;牛羊肉等优质畜产品加工企业等各类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第三节 乡村空间布局

统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空间。统筹县域产业空间布局,推动农业产业链纵深发展,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积极复垦、盘活存量集体建设用地,优化用地结构,支撑乡村振兴空间需求,支撑乡村振兴。

优化乡村空间布局。县域统筹分区分类编制村庄规划,按照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撤并搬迁类、稳步改善类、其他特殊类六大类型,分类有序推进村庄建设。科学划定宅基地范围,优化宅基地空间布局,保障农村村民住宅、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的合理需求。支撑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网络、道路交通和供水、供电体系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服务体系,保障乡村教育、卫生、养老、托幼、文体、旅游、殡葬、基础设施和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的合理空间需求。将村庄规划纳入村级议事协商目录,引导村民有效参与。

支撑乡村建设行动。加强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坚持县域规划建设一盘棋,明确村庄布局分类,细化分类标准。积极有序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发挥村庄规划指导约束作用,确保各项建设依规有序开展。建立政府组织领导、村民发挥主体作用、专业人员开展技术指导的村庄规划编制机制。支持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保障乡村工程空间需求,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改善乡村国土空间环境,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优化村庄建设用地。加强乡村振兴用地保障,统筹保障乡村振兴项目,发挥县域中部乡镇、村庄特点和现代产业基础,统筹保障产业融合发展空间,拓展农业农村功能,延伸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就地消费等产业链条,重点保障农产品加工、流通、农村休闲观光旅游、电子商务等产业用地发展空间,在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中预留建设用地机动指标,科学合理确定宅基地规模和布局,预留适度农民建房空间,重点保障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

第四节 国土综合整治

中低产田改造。推动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土壤改良、地力培肥,使农用地提质增效。确定实施重点区域为大西沟镇、芦草沟镇、三道河乡等乡镇。

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要求,积极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力度,集中力量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高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全县现代农业的发展,提高耕地经济效益。重点建设区域:大西沟镇、芦草沟镇、清水河镇、三道河乡、三宫乡、惠远镇等乡镇。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宅基地整治,控制村庄建设用地总量,通过村庄建设用地调整优化,形成功能结构协调有序、空间布局合理的农村居民点体系,全面改善农村整体面貌,建设生态宜居的乡村生活空间,保护乡村特色风貌。依据现状农村用地布局、人均农村建设用地水平,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相关政策,逐步对小、闲、散、远及发展潜力较弱的农村居民点实施撤并复垦。

第五章  生态空间

第一节 巩固生态安全格局

根据生态环境的自然属性和不同地域的主要生态环境功能,抚育山区、优化绿洲、稳定荒漠为主线,按照优化空间结构、保护生态环境、集约节约开发原则,将霍城县生态保护格局划分为一屏、一廊、三片区

一屏:科古琴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屏障。以北部科古琴山的林木及草原植被构建生态屏障,该区域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为主,要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营造水土保持林,严禁皮怀草原、乱采滥挖野生植物、采伐天然林、灌木,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一廊:南缘伊犁河流域生态保护廊道。以伊犁河流域做为保护廊道,加强河床侵蚀治理,防止河水冲刷中下游河床、河滩,种树植草防止水土流失。

三片区:北部山区生态涵养区、中部平原农田防护区、西南部沙漠防风固沙区。

北部山区生态涵养区:区域范围包括大西沟芦草沟镇等,主要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加强对芦草沟、大西沟山坡天然灌木林的管护和封育,最大限度地保护好森林的生态效益。同时,保护好塞葳氏苹果、樱桃李等野生林木种质基因资源。

中部平原农田防护区:区域范围包括清水河镇、三宫乡、水定镇、兰干镇、惠远镇等,该区域主要是农业耕作区,绿洲人工林发达,农田林网化程度高,林果业扩张速度较快,已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效益,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西南部沙漠防风固沙区:主要包括三道河乡图开沙漠,以固定、半固定沙地为主。全面推进图开沙漠综合治理采取植树、种草、围栏封育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改善沙区生态环境。

第二节 自然保护地体系

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霍城县构建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以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重点做好新疆霍城四爪陆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疆果子沟国家级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

强化自然保护地管控。自然保护区按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实管控。自然公园、风景名胜区一般控制区管理,原则上核心保护区内禁止人为活动,推进核心保护区内的居民、耕地、矿业权有序退出;一般控制区内限制人为活动,试行建设项目负面清单管理

第三节 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强化用水总量约束充分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用水总量刚性约束,通过地下水水量和水位双控制,强化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

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持续强化农业节水增效,加快推进工业节水减排积极拓宽再生水利用途径,完善再生水回用体系加快水利工程建设水源地保护管控

第四节 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

实施林地分级保护,加强林地用途管制。对林地进行系统评价定级,实施分级管理严格限制林地转为建设用地、其他农用地严格保护公益林,控制公益林转为商品林地重点对伊犁河沿线次生林的疏林地和宜林地封育、营造管护治理,增加林草植被,逐步扩大有林地面积。

草地资源保护。落实基本草原保护制度,确保基本草原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加大草原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监管力度,合理控制载畜规模,严防超载过牧抓好天然草场改良,建立优质草场和饲草料基地建设完善草原生态补偿政策,持续推进禁牧管护和草畜平衡核查机制,加大对草畜平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检查。

河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以河湖湿地保护修复为导向,大力推进伊犁河、萨尔布拉克河、果子沟河等重要流域水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提高水系连通性,提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持续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稳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加强养殖污染整治,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开展伊犁河河谷次生林生态修复工程,保护提升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荒漠戈壁保护快风沙源区和沙尘路径区治理通过造林种草、合理调配生态用水,增加林草植被;重点推进图开沙漠防沙带沙化土地治理,适度发展沙产业积极推进乔灌结合的防风固沙林网、林带、片林建设,有效减轻大气沙尘危害。

第五节 国土空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

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北部山区野生动植物生境改善工程,建立科学高效的野生动物救护体系,提高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

流域治理与水土保持实施大西沟、大东沟、果子沟、麻子沟、战备沟等17山沟河流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生态护坡及植被恢复、土壤保育、植被绿化等工程,封育保护工程、沟道防护、治理及生态型小流域修复工程等措施,推进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国土绿化及生态屏障建设。大力开展北部山区森林生态保护修复,开展中幼林抚育、退化林修复、退化草地修复、毒害草治理。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北山坡造林绿化工程、肖尔布拉克片区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及天然林修复工程、芦草沟草场改良工程,使山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农田生态修复在耕地集中连片区内开展农田生态修复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通过生态修复和土地综合整治,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促进零散耕地向永久基本农田连片区集中。

历史遗留废弃工矿综合治理实施历史遗留矿山修复工程,以自然恢复为主,地形地貌重塑、土地复垦利用、植被恢复等重点推进开展露天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和提升自然生态功能,实施清水河镇、芦草沟镇、三宫乡等历史遗留废弃工矿土地整治

伊犁河流域生态修复。实施伊犁河、萨尔布拉克河河流廊道生态治理工程,推进伊犁河湿地公园保护工程、河流两岸生态防护林建设工程;实施伊犁河沿岸水质监测保护工程,提升水环境质量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生态修复。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强沙尘路径区治理,推进防沙障、防风林建设,减轻大气沙尘危害,防范绿洲受风沙侵袭的生态风险

第六节 碳中和、碳达峰

提升自然生态碳汇能力。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控生态空间占用,巩固现有森林、草原、湿地、土壤、冻土等生态系统固碳作用,推动国土绿化、退化草地和湿地生态修复、耕地质量提升等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实施,推进森林、草原碳汇研究与项目开发,积极探索碳汇交易、碳汇金融可行路径。

发挥农业空间固碳功能。加快农业绿色发展,发展生态种植和生态养殖,根据区域土壤特性和作物养分需求,以种定养,实现作物绿色优质生产与畜禽养殖密度、粪污资源化利用的高效匹配,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推行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农田林网建设,提高农业空间固碳的能力。

营造绿色低碳城乡空间。调整优化城乡产业结构,推动企业清洁化升级转型和绿色工厂建设;加强生态廊道、景观视廊、通风廊道、滨水空间和城市绿道统筹布局,建设绿色低碳社区,提高绿色低碳建筑水平和基础设施运行效率;营造自然紧凑乡村格局,推进绿色低碳农房建设,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工程,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到2035年城乡建设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取得积极进展。

第六章  城镇空间

第一节 城镇体系

构建城镇空间格局。规划构建一主两副两轴城镇空间格局;一主:以霍城县中心城区为主的政治与文化中心;两副:以清水河镇区为主的经济与商贸物流中心;以惠远镇镇区为主的文旅融合中心;两轴:依托218国道和清伊高速公路形成的城镇发展主轴以及依托以312国道和连霍高速公路形成的城镇发展次轴

完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形成中心城区-重点镇-一般乡(镇)三级城镇体系,中心城区包括水定镇和兰干镇的城镇集中建设区,重点镇为清水河镇和惠远镇(含界梁子牧场),一般乡(镇)包括芦草沟镇(含果子沟牧场)、萨尔布拉克镇、大西沟镇、三道河乡(含良繁中心)、三宫乡;根据城镇资源禀赋、交通区位、产业基础等条件,形成综合型、工贸型旅游型、贸型类城镇职能。

第二节 产业空间布局

优化产业发展布局。融入区域一体化,构建两带一轴、双核多园产业空间格局,形成以产促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积极对接区域产业发展,承接区域产业转移,全面提升园区能级和水平,加快产业园区集约集聚发展。

促进产业空间保障充分保障中心城区、清水河镇、重点矿区以及风光电发展区域、重点景区建设用地供给,加快培育促进本地资源增值、预留承接落地加工产业链条基础,保障进出口型加工制造业、新能源新建材等建设项目用地。

第三节 城乡公共服务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分级分类配置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构建县级-居住区(乡镇)级-社区(行政村)级三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按照层级配置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设施,推进城镇社区要素共享、互通互融;结合人口分布,确定城镇社区生活圈范围,按照15分钟社区生活圈标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因地制宜推动5-10分钟乡村(社区)生活圈建设

合理布局教育服务设施。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实现教育设施均等化布局,完善中等职业教育设施建设,依据社区生活圈优化中小学设施布局。每个乡镇(街道)设1所中心学校和1所中心幼儿园。可根据人口规模与相邻乡镇适当合并,开展教学点有序撤并。

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建构以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民族医院为主体的医疗机构,以疾病预防机构、妇幼保健机构、急救治机构等为主体的公共卫生机构,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个体诊所、门诊部()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体系。

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构建县级、乡镇级、村级,机构养老设施、居家养老设施、社会养老设施的三级三类养老服务设施体系。

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强中心城区、新桥片区县级文化设施建设的空间保障。保障各街道、乡镇布局1处街镇级文化活动中心,街道和重点中心镇至少建设1个文化站和1个图书馆,一般镇和乡配建1个文化室和图书室。在社区和中心村设置综合文化活动室。

完善公共体育设施。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的建设,按照县级-居住区(乡镇)级-社区(村庄)级三级体系配建布局合理、服务便捷、内容多样、覆盖城乡的公共体育设施体系。

完善社会福利设施。中心城区配置县级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包含救助管理、儿童福利、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等功能空间。各乡镇结合卫生院完善乡村地区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各行政村按需设置临时救助点。

健全基本殡葬服务。加快补齐殡仪馆、公益性公墓和骨灰楼堂为主的殡葬设施和服务短板。推动形成覆盖城乡、设施完善、供给充足的殡葬服务体系。

第四节 用地节约集约

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量实施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和减量化战略,建立健全城乡建设用地空间管制体系,实现全县新增建设用地规模逐步减少。

统筹建设用地增量供给。城镇建设用地优先保障中心城区、清水河镇霍尔果斯开发区清水河配套园区等;乡村建设用地增量应主要用于集聚提升类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建设。区域建设用地重点保障重大水利交通、市政工程建设。

城镇低效用地盘活利用推进水定镇、兰干镇、清水河镇、惠远镇低效用地规模改造,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增加建设用地有效供给。

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强化城镇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土地投资强度、人均用地指标整体控制,提高区域平均容积率,优化城市内部用地结构,促进城市紧凑发展,提高城市土地综合承载能力。

第七章  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和特色风貌引导

第一节 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

构建县域历史文化保护格局。根据历史文化遗存分布特征,全县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富集地区主要为惠远镇,沿G218G312形成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展示廊道。

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体系。规划构建由历史文化名镇、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古树名木、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体系。保护各类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严格保护和管控各类历史文化遗存本体及其环境。

第二节 国土空间特色风貌引导

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乡风貌体系。尊重县域自然环境特征,结合特色资源分布,延续城市文脉,围绕山水霍城、文化霍城、和谐霍城,构建“一山两水四片区”的县域特色风貌结构。

分类提升乡村风貌。结合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塑造自然山水型、历史人文型、城郊休闲型、田园风光型、宜居宜业型五类和美乡村风貌。

第三节 全域旅游发展

促进文旅资源活化利用。结合霍城县各类文旅资源分布特征,在保护的基础上,构建一核两心两轴六区”的文旅资源活化利用空间格局。明确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分布集中成片地域的活化利用重点,以多种形式建立专项民俗保护和展示场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旅游、休闲度假、创意产业等进行有机结合,促进区域历史文化、自然生态和城镇乡村融合发展,提升风景资源资产价值。

保障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支撑文化和旅游强县建设,打造霍城县城、清水河镇2个旅游集散基地,打造惠远古城、赛里木湖-果子沟、霍城薰衣草3个魅力片区。深入挖掘伊犁优秀历史文化,推进惠远古城、中华福寿山、果赛景区、图开沙漠、解忧公主、漫心忘忧谷等重点自然旅游精品景区等重大项目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保障。

第八章  保障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 交通基础设施

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强化区域运输大通道,形成公路、铁路、航空三位一体的县域综合交通运输网路,实现“两霍两伊”一体化发展区1小时通达,配合做好伊宁机场迁建项目,有力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推进机场项目建设配合推进伊宁机场迁建项目建设,完善集疏运通道,加强机场与干线公路的多方式衔接,发展临空经济,积极打造现代临空产业体系。

提升客货运铁路运输能力。推进精伊霍铁路、精伊霍铁路复线、乌鲁木齐—伊宁—霍尔果斯高速铁路,更好融入“两霍两伊”一体化发展区交通网,加快推进专用铁路支线工程建设。

完善县域公路网。保障“一横一纵”高速路网建设,形成“一横两纵”的综合性运输通道,加大对国省干线公路提级、改造、新建工程的用地空间保障。

完善县乡基础交通网络。提升城区与乡镇间的道路等级,加强区片间联系。提升农村公路网络覆盖水平,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加快农村地区路网提档升级,有序推进低等级公路升级改造。持续推进农村联网路、行政村畅通路、自然村硬化路等农村公路建设。

完善枢纽场站。构建中心客运站—乡镇客运站两个层次的客运场站体系,并结合客运站集中设置旅游集散中心。

健全城乡物流体系。建设现代物流体系,打造区域枢纽和贸易服务中心,配套发展清水河电商物流园、空港智慧物流园、霍城区域快递电商分拨中心现代物流园区。

第二节 市政基础设施

推进区域一体化供水。推进霍城县县域区域一体化供水工程,划分3个供水片区,片区间形成联络管,以提高供水安全性。沿县域主要道路布局县域供水主干管网,配套设置加压站。

强化污水处理。各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遵循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相对集中为主、分散处理为辅的原则,完善污水处理系统。

完善电网建设,提高电力保障能力。建立协调统筹伊宁市、霍尔果斯市电网的供电机制,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做好高压电力线路保护,输电线路尽量归并划定高压走廊控制范围。

推进供热设施建设。建设低碳、高效的供热系统,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率及集中供热率,逐步推广清洁能源供热改造,建设智慧能源供热。

加强区域燃气供应设施建设。构建以天然气为主,液化石油气为辅的燃气供应体系,加快天然气管网建设,形成一套完善的、安全的天然气供应网络,保留完善霍城县和清水河镇天然气门站及燃气液化站,建设其他各乡镇燃气调压站。

完善环卫设施管理体系。完善全县城乡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置体系。持续推进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管理系统建设,推进环卫系统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的有效衔接与融合;对于医疗卫生、有毒有害等垃圾须单独收集,单独运输,单独处置,容器封闭具有标志,应运至伊犁州指定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置

建设智慧城市。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支撑体系,保障千兆光网建设,移动通信实现城乡5G网络覆盖,为基站站址、通信机房等提供必要场所和便利。

第三节 安全韧性与综合防灾

完善综合应急体系。进一步优化防灾设施布局,建成韧性安全城市全县形成适于避灾、抗灾、救灾和防灾的城镇布局结构,为霍城县提供良好的系统防灾环境;健全各级生命线工程系统,重点加强防洪、消防、抗震、人防工程建设规划以县城为应急指挥中心,各乡镇建设应急救援点,主要作为各自片区内的公共安全指挥与调度。

明确防洪排涝标准。霍城县城堤防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其他乡镇镇区堤防达到30年一遇防洪标准,村队堤防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完善重要河流防洪工程体系,实施洪涝风险控制区防洪标准达标工程建设,推进山洪沟等河流沿线居民点防洪设施建设,加强水库管理。

明确抗震设防标准。贯彻“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以人为本,平震结合,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全面提高中心城区抗震防灾能力;对于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抗震设防能力。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加强人员密集场所防御工程建设,提升防御工程标准,引导工程建设避让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严格限制新建项目,无法避让的,必须采取工程防治措施地质灾害治理前,应继续按非建设用地管控,不得实施建设工程。

完善城乡消防体系。建立完善消防站保障体系,设在城市建设用地边缘地区、新区且道路系统较为畅通的普通消防站,应以消防队接到出动指令后5分钟内可到达其辖区边缘为原则确定其辖区面积乡镇、村庄分别建设乡镇专职(志愿)消防队和农村消防站(点)。

第九章  区域协调

融入区域交通格局联动内外循环新通道,加快推进伊宁国际机场(伊宁机场迁建项目)建设;协调重大枢纽设施分工,依托既有铁路、高速,进一步提升霍城站铁路运输能力,配合精--霍铁路复线建设,分担部分重货、散杂货运输功能,形成面向区域集散的货运站场体系;加强伊霍的横向联系,提升东西向和南北向城市干路联系通道,支撑两霍两伊一体化发展

协同区域产业分工积极响应两霍两伊一体化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霍城经济开发区毗邻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霍尔果斯片区的区位优势,发挥霍城县区域重要职能,在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国际物流、金融、贸易、文化旅游等产业基础上积极寻求产业发展机会,加强与伊宁市、霍尔果斯市、察县、伊宁县等县市在产业分工、资源开发等的协同合作

共筑生态安全格局深化跨区域大气、水污染联防联治联控加强区域水资源统筹调度,共建高效互补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强交界地区生态协同保护与修复,共同打造伊犁河等水生态廊道构建科古琴山南缘绿洲生态安全屏障

加强兵地融合协调发展完善兵地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通过共建区域生态网络、强化生态空间保护,资源合理配置、设施共建共享,产业优势互补、合作共融,统筹推进与兵团第四师63团、64团、66团的融合发展。

第十章  中心城区布局优化

第一节 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构建“一心、两轴、一带、五区”的城市空间结构,依托朝阳路和新荣路两条城市发展轴线,强化交通联系与风貌引导,提升城区综合服务中心职能,优化空间布局,有序推进老城区城市更新,全面提升城镇活力和生活品质。

统筹中心城区规划分区。将城镇集中建设区细分为居住生活区、综合服务区、商业商务区、工业发展区、物流仓储区、绿地休闲区、交通枢纽区和战略预留区,优化中心城区功能布局和建设用地结构调整。

第二节 居住空间布局

居住空间布局优化重点改善城西和中部居住区,对现有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或改善,加强配套设施和环境建设,提高居住舒适度;尊重传统风貌居住区整体格局与风貌特色,延续传统文脉,逐步就地更新改善居住环境。深入推进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优化住宅区更新改造。

社区生活圈完善按照服务人口规模,充分考虑居民步行出行安全、便利需求和生活圈的完整性,结合街道和社区基层服务范围,综合划定15分钟、5-10分钟城镇社区生活圈。

第三节 公共服务设施

完善城市中心体系。按照与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相协调、与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相匹配、与服务半径相适宜的原则,充分发挥公共中心的服务功能,构建全民共享、便捷实用的多层次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建设15分钟社区生活圈,分级配备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各类基本服务功能,提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程度。

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保留霍城县博物馆,新建霍城县文化活动中心,鼓励增加社区文化设施(包括社区活动中心、社区图书室等),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的文化服务。

均衡教育设施布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教育用地供给,保障幼儿园、中小学等空间需求,规划中等职业学校2所,普通高中2所,初级中学3所。

优化体育设施布局。保留现状霍城县体育馆,规划新建一处体育场馆,社区应结合绿地或社区中心设置社区级体育设施。

优化公共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保留现状医院,结合居住片区新建5处卫生服务中心。

优化社会福利设施布局。规划保留现状霍城县养老院和儿童福利院,结合卫生服务中心共新建5处老年服务中心。结合15分钟生活圈布局社区儿童福利设施、残疾人康复机构。

第四节 绿地与开敞空间

构建蓝绿交融的绿地系统。依托水系及主要道路,构筑区域生态绿化脉络,形成“一廊、三核、两轴、多点”的生态绿廊骨架,在提升中心城区安全韧性的同时,通过蓝绿互动,加强县级公园、社区公园、游园的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区的环境品质。

完善公园绿地体系。加强中心城区内外蓝绿空间的有机联系,构建“县级公园-社区公园-游园”三级公园绿地体系,形成结构清晰、布局均衡、连续贯通的绿色空间系统。县级公园突出水城共融,构建人民公园、香水公园、驼铃公园的公园绿地系统,提升城市景观品质。社区公园、游园结合15分钟生活圈、5分钟生活圈均衡布局,提高公园绿地服务的覆盖率。

第五节 历史文化空间保护

中心城区有两处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工程,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风貌。

第六节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构建“四横四纵”的主干路网络。“四横”包括环城路、新荣路、西迪路、文化路;“四纵”包括迎宾路、朝阳路、滨河路、G218国道进一步优化城区干路网络,改善城市道路微循环

优化城市公交系统落实“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交通发展战略,提高公共交通便捷性、舒适性和安全性,形成以公交干线为主体,出租车为补充,与城乡公交相衔接的多层次公共交通系统,规划两条旅游公交专线,服务于中心城区及周边旅游业发展

构建慢行系统。依托中心城区各类公共开敞空间、公园绿地、道路绿带、景观绿带、防护绿带,串联河道、带状公园构建特色化、连续、开放的慢行网络。

完善停车系统在现状基础上,在对外交通枢纽、大型公共设施和商业设施、旅游服务中心增加公共停车场。

第七节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完善城市供水设施布局。实施区域一体化供水工程,规划新建一座地表水水厂作为夏季用水高峰期主水源,现状地下水源井作为备用水源。

提升污水处理设施。中心城区主要采用不完全分流制,规划扩建现状霍城县污水处理厂,统筹接纳中心城区及周边乡村的污水进行处理

优化电网布局。统筹布局优化电力输送通道,提升电力输送能力,建设智能弹性配电网,提升分布式新能源、电动汽车、储能等多元资源接入能力,中心城区电源来自110千伏霍城变,由35千伏城西变和35千伏惠远变联网满足供电需求。

积极推进新一代通信网络建设。实现光纤网络和移动通信5G网络深度覆盖。推进电信基础设施集中统一建设和专业化运营,促进电信基础设施资源整合共享。

完善供热系统。进一步建设换热站,改造、延伸集中供热管网加强供热管网互联互通,提高供热安全性和可靠性,规划将现状锅炉房改扩建为燃气锅炉。

完善燃气供应系统。中心城区采用西气东输二线作为气源,由县城天然气门站为县城供气,随城区发展进一步延伸,提高管道燃气普及率,并向周边乡镇的工矿企业及居民供气,满足生活与生产需求。

完善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置系统。逐步推广垃圾分类,实施垃圾源头减量,分类运输和分类,规划设置垃圾转运站1处,转运至霍城县垃圾填埋场集中处置。

第八节 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提升城市抗震能力。中心城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为Ⅷ度;生命线工程按照比基本设防烈度提高一度设防,保证发生地震时各系统能够基本正常;重点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按照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整个中心城区为一个防洪片,重点保障萨尔布拉克河两侧防洪安全,进一步强化防洪防汛减灾体系建设,建立预警预报系统、建设防洪堤、加强巡查、抓好防汛物资储备与抢险队伍建设等。

完善城市消防救援体系。规划保留现状消防站,内设消防指挥中心与防灾应急训练基地。

完善城市人防工程体系。规划建设县级指挥所1处,地下物资库1处,地下人防医院1处;结合汽车站、交通广场、购物中心、民用建筑以及党、政、军机关办公大楼修建地下人防工程。

第九节 城市控制线

划定城市绿线。将中心城区结构性绿地,包括人民公园、香水公园驼铃公园等纳入城市绿线进行管控。城市绿线严格按照《城市绿线管理办法》管控。

划定城市蓝线。将中心城区范围内的萨尔布拉克河纳入城市蓝线进行管控。城市蓝线严格按照《城市蓝线管理办法》管理。

划定城市黄线。将中心城区规划将火车站、公路客运站、天然气门站加油()和消防站纳入城市黄线等重要基础设施纳入城市黄线进行管控。城市黄线严格按照《城市黄线管理办法》管理。

划定城市紫线。将中心城区水定陕西大寺和萨玛尔清真寺等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范围或核心保护范围纳入城市紫线进行管控。城市紫线严格按照《城市紫线管理办法》管理。

第十节 地下空间利用

加强地下空间立体分层利用,近期地下空间利用以浅层为主,远景部分重点地区地下空间利用可达深层。地下空间开发重点区域为新城区公共服务中心、商业服务业用地集中区等高强度开发区。

第十一节 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分类指引。以修补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优化城市功能和布局,增加公共空间,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出行条件,改造老旧小区,保护城市历史风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第十二节 总体城市设计

总体城市设计引导构建一带三轴、一心七区的总体城市设计结构。规划挖掘中心城区民风民俗,充实文化内涵;融入薰衣草元素,彰显产业优势;结合开敞空间、水体、绿道打造公共空间和城市绿化体系,提升城市宜居品质,从而凸显“惠远古城、芳香霍城”的风貌特色

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与运行保障

第一节 加强党的领导

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全过程各领域各环节。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国土空间规划管理主体责任,强化规划严肃性,规划一经批准,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修改,违规变更。坚持多规合一,不在空间规划体系之外另设其他空间规划。建立健全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制度。建立规划实施的部门沟通协商机制,协调国土保护、开发、利用和修复中的相关问题,确保国家、自治区、自治州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

第二节 规划传导

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指引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重点落实县级规划的主体功能区划、战略定位、重要控制线和约束性指标等内容。

详细规划指引城镇开发边界内划分编制单元,明确各编制单元的功能定位、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开发强度、风貌等控制内容城镇开发边界外的乡村地区依据本规划提出的村庄指引进行村庄规划编制。

专项规划指引强化专项规划编制管理,严格控制单独编制专项规划的范围和数量。明确专项规划的目录清单,加强对各专项系统的统筹协调相关专项规划应按照有关规定做好与本规划的衔接,不得违背本规划强制性内容。

第三节 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

建立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整合自然资源、经济社会、空间规划等相关数据,构建国土空间规划大数据体系。结合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提升信息化智慧水平,对国土空间规划数据进行实时更新和动态维护,新批相关专项规划、详细规划成果及时纳入平台,逐步形成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为各部门项目实施、日常监管、分析决策提供管理支撑。

建立规划的动态评估调整机制建立年度体检、五年评估、重点领域专项评估机制,将核心检测指标纳入考核评价体系,最终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相关实施策略,指导年度实施计划与近期建设规划编制,实现规划动态维护。

健全国土空间规划的监督检查制度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尽快建立和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动态信息监测系统,对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实时监督、预警和跟踪分析,特别要加强对经济增长、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环境治理等宏观目标的监测预警,提高规划执行效力。自觉以规划指导各项工作,进一步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决策责任制度,推行重大决策事项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积极发挥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和人大、政协、各基层组织以及社会公众在规划实施全过程中的监督作用,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宣传与公众参与利用报纸、电视、网站等多种宣传媒介,系列报道国土空间规划执行情况;组织在公共场所举办大规模、多层次的国土空间规划宣传活动展示霍城县未来新形象,并接受居民的法律咨询;提高全民对国土空间规划的认识。同时,加大对总体规划编制或调整成果、大型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项目选址、大型或重点地段标志性建筑物设计方案、经批准实施的建设工程项目情况的公示力度。采取召开座谈会、听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公众的意见,为公众参与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开放的社会平台。

第四节 近期行动计划

近期建设目标近期围绕惠远古城,芳香霍城打造独特城市名片,深入实施产业强县战略,至2025年,霍城县工业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县域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提升,城市知名度全面提升。

近期建设重点任务衔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依托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清水河配套园区建设机遇,重点发展霍城经济开发区和三道河新材料产业园,继续推进双创企业孵化园、援疆产业园、煤与煤制品产业园、空港物流园的建设,加快产业发展,推进霍城县高质量发展。

    附件下载:
    相关解读:
       
开办:新疆霍城县人民政府  主办:新疆霍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新疆霍城县电子政务办
地址:霍城县新政府楼A楼2楼  邮编:835200 联系电话:0999-3022363   邮箱:whwdezm88@163.com
网站标识码:6540230001  新ICP备19001574号-1  新公网安备 65402302000102号   网站地图